党团学工

AI先锋微团课|传承抗大精神,铸就时代担当(第四期)——《烽火岁月中的坚守与传承:抗大往事点滴》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2日   发布人:人工智能学院
在前三期的“传承抗大精神,铸就时代担当”系列中,我们已深入探寻抗大在太行山区的艰苦奋斗历程,见证抗大与浆水人民的血肉联系。今日,我们继续循着历史足迹,回望抗大在烽火岁月中的往事点滴,深挖抗大精神的深厚内涵,感受这份在战火硝烟中永恒闪耀的精神光芒。
抗大往事:烽火岁月中的精神传承
抗大在太行山区的办学岁月,如同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艰苦奋斗与无私奉献。抗大精神不仅在艰苦的环境中孕育,更在烽火岁月中铸就了永恒的丰碑。今天,我们通过一些平凡却感人的故事,深入挖掘抗大精神的深厚内涵。
三位名教授:马克思主义的火种
1940年冬,作者被调至抗大四分校上干科四队学习,在那里有幸聆听了三位名教授的授课:任百戈讲授《联共党史》,李凡夫讲解政治经济学,徐懋庸阐述哲学。这些课程不仅丰富了学员们的理论知识,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马克思主义的火种。学员们通过问答会、辩论会等形式,积极与教授们互动,深入探讨理论问题。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犹如一股不息的暖流,生动诠释了抗大精神中“坚持教育为中心”的核心理念。
收音员、报务员和时事报告员:
信息的桥梁
1941年,作者被调到校政治部宣传科,负责收抄新华社新闻电讯和广播新闻。尽管当时条件极其苛刻,老报务员何家祺却以他无比的敬业精神,深深触动了作者的心灵。在滕代远副校长的亲切关怀下,作者逐渐安心于这份技术性工作,并通过时事报告小组,将最新的时事信息传递给全校师生。这种对信息的重视和传播,体现了抗大精神中“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对时局的敏锐把握。
五周年展览会上的“月地运行仪”:
科学与教育的力量
1942年,抗大在河北邢台浆水镇举行了建校五周年纪念活动。展览会上,训练部制作的“月地运行仪”吸引了众多人的目光。这台用简陋材料精心打造的仪器,栩栩如生地展现了天体运行的奥秘,不仅打破了迷信的桎梏,还大力弘扬了科学精神。这种将科学知识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不仅提升了学员们的科学素养,更体现了抗大精神中“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在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创造教育奇迹。
反“扫荡”中的文化课:战火中的坚守
1942年5月,日寇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在那极端险恶的环境下,抗大的师生们依旧矢志不渝,坚持着求知的热情。作者所在的小组在隐蔽的山林中,继续听教员胡天兰讲授《老残游记》中的《王小玉说书》。即使在敌机盘旋、汉奸叫嚣的时刻,他们也没有中断学习。这种在战火纷飞中仍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正是抗大精神中“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鲜活例证,彰显了师生们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和对胜利坚定不移的信念。
烈士们的榜样:不屈的信念
在1942年5月的“五一扫荡”中,抗大总校遭受了重大损失,许多同志不幸牺牲。陆军中学副校长史紫千、校刊编辑潘叔伦等同志在被俘后坚贞不屈,最终惨遭杀害。潘叔伦同志的牺牲尤其令人痛心,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编辑,更是作者的良师益友。他的英勇牺牲,如同不灭的火炬,激励着作者继承他的遗志,矢志不渝地将校刊办好。这种对同志的怀念和对敌人的控诉,正是抗大精神中“团结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展现了抗大师生们在艰苦环境中不屈的信念和团结一心的力量。
抗大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新时代的使命担当
抗大精神不仅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在新时代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传承和发扬抗大精神,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1、坚定理想信念   
抗大精神的核心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2、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抗大在太行山区的办学经历,生动诠释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在新时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这种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拼搏,用实际行动践行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3 、增强集体主义意识   
抗大与太行山区人民的深厚情谊,是军民一心的生动写照。在新时代,我们要增强集体主义意识,团结一心,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奋斗。
 4、 提升自身素质   
抗大始终坚持以教育为中心,不断提升学员的军政素质。在新时代,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下期预告
下一期,我们将继续深入探寻抗大精神的深厚内涵,带大家一同走进抗大历史深处,探秘一支曾在艰苦岁月中闪耀着青春光芒的神秘连队——青年连。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