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团学工

AI先锋微团课|八一建军节特辑:传承抗大精神,铸就时代担当(第二期)—— 《抗大与浆水:军民一心的鱼水情》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2日   发布人:人工智能学院
在上一期“传承抗大精神,铸就时代担当”系列中,我们曾循着抗大在浆水的奋斗足迹,深切感受到那段艰苦岁月里抗大精神的强大力量。值此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这个镌刻着光荣与使命的特殊日子,让我们再次回溯历史长河,重温抗大与浆水军民一心、共赴国难的峥嵘岁月。从这份跨越时空的鱼水深情中,读懂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血脉相融的初心本源,让永不褪色的抗大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持续传承、熠熠生辉。
抗大与浆水:烽火中的“双向奔赴”
1940年至1943年,抗大总校在浆水办学的两年多时间里,不仅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培育了大批抗日骨干,更与当地政府和群众结下了生死相依的深厚情谊。这份情谊,生动诠释了人民军队“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宗旨,也真实展现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壮阔图景。
一、抗大:把根扎在群众中
抗大师生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将支援地方、守护群众作为己任,用行动践行着“同呼吸、共命运”的誓言。
为地方“造血”
抗大不仅开设地方干部营和短期轮训班,为根据地培养急需的行政、军事人才,更在自身人员紧张时,选派刘泳川、吴玉等骨干充实到邢西、邢东抗日县政府,让“抗大力量”成为地方抗日的中流砥柱。民运组的同志深入田间地头,协助建立村级政权、训练民兵、推动减租减息,把党的政策送到群众心坎里。
为群众“暖心”
面对当地文化落后的现状,抗大师生创办夜校和识字班,手把手教群众读写;文工团演《东征记》、唱《游击队之歌》,用艺术点燃抗日热情;医务人员走村串户治病救人,宣传卫生知识,使科学之光驱散了迷信的阴霾;春耕时帮群众犁地,秋收时与群众共抢农时,甚至在敌人“扫荡”时,用生命掩护群众转移——刘运屏同志牺牲时,怀里还紧揣着为群众抢出的粮袋。
为纪律“铸魂”
抗大每个党支部都设群众工作委员会,严格监督纪律执行。师生们宁可饿肚子,也不拿群众一个果子;哪怕天寒地冻,也不随便砍群众一根树枝。一旦发现违纪,严肃处理绝不姑息。正是这份“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的坚守,让军民情谊坚如磐石。
二、浆水人民:把抗大当亲人
“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你当靠山。”在浆水镇,抗大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赢得了当地人民的深情支持,共同谱写了“军爱民、民拥军”的感人篇章。
 · 为了让抗大师生有安稳的办学之地,群众慷慨解囊,主动让出自家最宽敞明亮的房屋,划分出最肥沃的菜地供学校使用,更甚者,连世代守护的山林也无私地奉献出来,作为抗大的校址所在。
 · 抗大伤员缺医少药,老乡们就把家里仅存的鸡蛋、红糖送去,用土方子也要把战士从生死线上拉回来;
· 敌人“扫荡”时,群众争当“活地图”,背着抗大师生钻山洞、躲密林,用自己的孩子换下抗大的伤员,用生命守护着“自家的队伍”。
三、撤离时刻:
不舍的是情谊,不变的是初心
1943年1月,抗大总校奉命撤离浆水镇。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乡亲们追着队伍送了一程又一程,布袋里塞满了鸡蛋、烙饼、栗子——那是穷人家能拿出的全部家底,体现了他们对子弟兵的深情厚谊。一位老大娘拉着战士的手哭着说:“你们走了,俺们的心就空了!”这一幕,是军民鱼水情最质朴的诠释。
精神传承:
从抗大精神到强军力量
抗大精神中“军民一心”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人民军队的血脉。从战争年代的“最后一尺布做军装,最后一口粮做军粮”,到和平时期的“军队支援地方建设,群众拥护国防事业”,这份情谊始终是强军兴邦的重要力量。正如抗大精神所体现的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成为民族解放的先锋,抗大师生所铸就的抗大精神,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推动作用。
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回望抗大与浆水的故事,我们更能理解:人民军队的根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作为新时代青年,传承抗大精神,就是要牢记“军民团结”的力量,无论是致力于国防建设,还是投身于地方发展,我们都应以切实行动,继续书写“鱼水情深”的崭新篇章,为强国强军贡献青春力量!
下期预告:
后续专栏,我们将走进太行山区,探寻抗大在敌后办学的智慧与勇气,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