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

课程思政 | AI赋能育人新路径 课程思政交流会擦出智慧火花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5日   发布人:人工智能学院
计算机应用教研室携手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共探人工智能时代的课程思政创新实践。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将思政教育深度融入专业课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5月21日,计算机应用教研室以一场别开生面的“人工智能背景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分享交流会”给出了生动答案。会议由李艳老师主持,特邀马克思主义学院5位专家现场指导,通过案例分享、专家点评和跨学科对话,为智能时代的课程思政探索了新方向。
专业课堂里的“思政密码”:从技术到情怀  
会上,计算机应用教研室的7位教师化身“课程思政设计师”,分享了他们在专业教学中的创新实践:《Linux系统管理与自动化运维》课程中,教师通过分析国产操作系统的崛起,引导学生思考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国家信息安全的关系;《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开发》课程以“数据安全”为切入点,结合隐私保护案例,培养学生的信息伦理与社会责任感;《JAVA WEB框架技术》《移动端开发技术》课程则通过“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等案例,激发学生的科技报国情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堂融入“代码如人品”的职业观教育,强调严谨规范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老师们用鲜活的案例证明:专业课程不仅是技能传授的舞台,更是价值观塑造的沃土。
马院专家点睛:让思政元素“润物无声”
马克思主义学院胡凤阳老师高度肯定了教师们的实践探索,并从理论层面提出指导:“课程思政不是简单‘贴标签’,而是要将家国情怀、法治意识、工匠精神等元素自然融入知识体系,实现‘盐溶于水’的效果。”他结合具体案例,建议教师进一步挖掘专业领域中的中国成就、行业规范和文化自信素材,打造“技术+思政”双目标的特色课堂。
同心共育: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在会议总结环节,高璐老师强调:“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既要培养技术硬实力,也要锤炼思想软实力。”与会教师纷纷表示,将以此为契机,与马院专家持续联动,在教学设计中创新思政载体,例如:引入“AI伦理”“算法公平”等前沿议题讨论;开发结合红色文化的编程实践项目;联合开展跨学科教研课题研究。
这场跨学科的思维碰撞,为课程思政领域注入了勃勃生机与新活力。未来,计算机应用教研室将继续秉承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深化专业课堂的技术教学,同时融入育人元素,致力于培养具备民族复兴责任感的IT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