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智华:中国网络剧人文内涵与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发布人:人工智能学院
9月15日,人工智能学院举办“慢与快”人文综合系列讲座第六讲,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导,网络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张智华,以“中国网络剧的特点、审美内涵与传播主题”为题开讲。

讲座伊始,张智华教授点明网络剧鲜明的后现代美学特征,即极强的艺术独立性、多元化与交互性。他指出,网络剧摆脱传统电视剧制作与播出限制,能更自由承载创作者想法,题材涵盖历史、悬疑、喜剧等,贴合碎片化观看习惯;观众还可通过弹幕、点播互动甚至参与部分创作,成为连接创作者与受众的桥梁。

随后,张智华教授结合多部经典作品展开解读。《长安十二时辰》以唐代建筑、服装还原历史,融入唐诗与特色美食,展现浓厚民族风格与文化自信;《我的阿勒泰》借草原风光歌颂民族团结;《白夜追凶》凭紧凑悬疑剧情凸显叙事魅力;《纸牌屋》展现深刻政治刻画功力;《高科技少女喵》《废柴兄弟》等轻喜剧,则以年轻小人物的奋斗故事传递积极精神,成为网络剧多元化发展的温暖注脚。

谈及网络剧发展现状,张智华教授直面问题,指出部分作品存在媚俗的审美危机,甚至有质量不佳的网络剧及部分爽文短剧出海可能沦为“文化糟粕”。他强调,网络剧不应是“快餐”,而要成为富有文化营养的“正餐”,其传播需以真善美的艺术形式深刻影响观众,而非说教;网络平台本质关注个体需求,蕴含人性关怀与公平正义等正向价值,这是行业发展核心动力。

在问答环节,针对“爽文短剧出海性质”“如何在满足年轻受众时传递正能量”等问题,张智华教授表示,爽文短剧出海是新尝试,需警惕糟粕风险;引导正能量需创作者、平台、监管部门三方合力,让网络剧在自由表达与社会责任间找到平衡。

此次讲座不仅梳理了网络剧的美学特征与作品案例,更引发师生对数字时代文化创作的深度思考。同学们表示,深刻认识到网络剧作为大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需兼顾多元创新活力与文化底线,未来期待更多优质网络剧成为传递文化温度、引发时代思考的载体,为文化市场注入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