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

讲座回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智华:人工智能与中国网络影视发展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发布人:人工智能学院
4月1日,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智华受邀来到人工智能学院,为学院部分师生带来“快与慢”人文综合系列讲座第三讲《人工智能与中国网络影视发展》。本次讲座由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助理窦玉英主持。
张智华老师是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及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网络影视研究中心主任,亦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的首席专家。他还兼任中国高校影视学会网络视听专业委员会的副理事长,负责主持国家级课题“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网络影视理论体系。出版《影视文化传播》等19部专著,发表核心论文180余篇,获北京社科优秀成果奖等6项省部级奖项。所以张老师一直以来便致力于“新时代中国影视”的研究,他创立了网络影视人才培养模式,获评“北京市教学名师”“钱瑗教育基金优秀教师”,2020年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成为该领域学术研究与教育实践的领军者。  
在讲座中,张智华教授以全球数字化浪潮为背景,以影视创作的核心命题“原创性”为出发点,全面阐述了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国网络影视发展的多方面推动作用。张教授指出,其团队每年编纂的《中国网络影视发展报告》揭示:依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10.92亿网民所构成的数字生态系统,正在从市场格局和内容生产两个层面重塑网络影视产业的形态。他强调,在构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指引下,人工智能不仅为内容生产注入了创新活力,而且通过技术赋能显著增强了网络影视的文化影响力。
张智华教授深入剖析了现象级网络剧集《白夜追凶》的技术构成,从而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影视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进展。他系统性地向我们展示了人工智能在表演艺术方面的创新应用——演员潘粤明利用AI动态捕捉技术和数字分身技术,成功地塑造了剧中双胞胎角色的个性差异,精确地呈现了性格差异达23%的孪生角色形象。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验证了人工智能对传统影视制作模式的重要革新:在时间与空间的维度上,AI技术使得单个演员同时扮演多个角色的拍摄成为现实;在表演的精细度上,数字分身系统能够实现微表情级别的情绪还原。
在深入探讨技术赋能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时,张智华教授提出了“双轮驱动”理论:一方面,人工智能技术推动网络影视突破了传统媒介的叙事界限,催生了交互式叙事、虚拟制片等前沿形态;另一方面,算法的优化与大数据分析正在重塑创作逻辑,使得内容生产既保持了艺术的独创性,又具备了精准的用户触达能力。这种技术美学与人文价值的深度融合,标志着中国网络影视已经步入了一个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在互动研讨环节中,与会的师生们就“算法推荐机制与AI生成内容双重变革语境下的守正创新路径”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探讨。针对“技术理性与艺术感性如何实现动态平衡”这一议题,张智华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人工智能实际上是数智时代的创作伙伴,而非替代主体。这要求我们不仅要构建一个包含数据伦理、算法透明度和版权确权在内的AI技术治理体系,还要努力培养具备科技素养与人文精神的新型影视人才。”这一立足于行业痛点的战略性思考,为艺术与技术的融合创新提供了关键的方法论指引,激发了全场师生的思想共鸣。 
最后,院长助理窦玉英总结。她表示,作为国家新兴生产力的重要孵化基地,人工智能学院将致力于贯彻“文化强国+数字中国”战略交汇点上的教育责任,培养既精通神经网络算法又深刻理解影视美学规律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她期待青年学子以张智华教授的学术探索为榜样,在智能影视、沉浸式传播等战略领域不断突破,用科技创新讲好中国故事,以人文关怀坚守创作的初衷,在数字文明的新时代,书写属于青年一代的文化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