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
讲座回顾 | 重构对话:AI时代智能交互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3日 发布人:人工智能学院
为加强学生对智能交互发展趋势、人机交互在各专业中地位作用以及AI交互设计底层逻辑的深入了解,学院于6月11日在兴安校区举办了主题为“重构对话:AI时代智能交互设计的思考与实践”的专题讲座。

此次讲座是人工智能学院“轻与重”数智技术系列讲座的第二场。本次讲座邀请北京邮电大学博士生导师侯文军教授作为主讲人,学院督学、副院长翟雅楠,院长助理窦玉英以及物联网专业、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和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专业部分学生参加。讲座由李微老师主持。

侯教授深耕智能交互设计领域,长期专注于人机交互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前沿研究,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与丰富的实践经验。讲座过程中,侯教授以“重构对话”为核心,系统阐释了AI时代智能交互设计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她从“HCL(人机交互)”“CHL(机人交互)”“MMS(多模态交互系统)”等核心概念的演化入手,通过对比传统界面设计与AI交互逻辑的本质差异,指出AI 技术正推动交互模式从“人适应机器”向“机器主动理解人”转变。

在发展历程的阐释中,侯教授以“CU(命令行界面)-GUI(图形用户界面)-NUL(自然用户界面)-XUL(扩展用户界面)-AI- THE END(智能体自主交互)”的演进脉络为线索,揭示了智能交互从“被动指令执行”到“主动情感反馈”的迭代逻辑。她特别指出,在大量信息物理系统涌现的背景下,信息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多模态自然态人机交互技术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智能体开始具备明确的人设,机器主动交互行为和情感反馈系统已成为产业面临的共性问题,信息的智能交互已成为技术革新的核心命题。

讲座中,侯文军教授以多个实例作品为切入点对智能交互技术专业以及落地场景进行了分析。其中,文化交互作品“敦敦又煌煌”通过 AI视觉识别技术实现了用户与敦煌壁画的沉浸式互动;““五音疗法”借助声波交互与生物反馈技术构建了心理健康干预系统;基于MR(混合现实)技术的“探巷”则通过混合现实场景重构,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的交互式体验设计,生动展现了智能交互技术在文化、健康、文旅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在交流互动环节,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同学聚焦视觉架构设计与AI算法融合的可能性,物联网专业的同学围绕交互底层逻辑在智能设备中的落地路径,智能工程与创意设计专业的同学从技术延展中的人文关怀边界出发,各自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侯教授逐一进行了解答,并强调智能交互设计需兼具技术理性与人文感性,鼓励学生打破专业壁垒,从“用户体验闭环”角度思考技术与设计的协同创新,例如在视觉设计中融入情感计算模型,在底层逻辑中嵌入伦理评估机制,以技术创新推动交互体验的人性化升级。


技术革命正为千行百业带来机遇与挑战,AI彻底改变了人与机器的交互方式。本次讲座通过理论阐释、实例分析与跨专业对话的方式,为学生搭建了理解AI时代智能交互设计的多维视角,也为后续专业学习与实践创新提供了方向指引。